当前日期:

会员风采
科海传奇
艺海撷英
表彰奖励
科海传奇

对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再思考

文显文
 祖国农业的现代化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,这就必须弄清何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?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”,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又是什么样子?有哪些工作要做?我又能做些什么?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,中国又迈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。
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”、第一产业,也是“母亲产业”。同全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样,农村改革也处在攻坚期、深水区,农村改革再扬帆。
党中央一再强调“全面建设小康,重点在农村,难点也在农村”,“三农”工作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,这是长期的战略任务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、全国经济工作会议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,“三农”工作都是重点,以及即将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,都一再体现了党中央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视,说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性。
农业是“三农”的基础,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发展生产上。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。粮食安全第一位,“菜篮子”的任务丝毫不轻,保障供应,富裕农民,那一项都不能出问题、拉后腿,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。
中国是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,也是农业大国,13亿人口,一半以上是农民,生产规模是以家庭为单位,现代化水平低,还是发展中国家,国土辽阔,自然地理条件复杂,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差别大,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,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,必须全面开展创新。
改革开放30余年来,在党中央的正确英明领导下,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国家综合实力全面加强,国际地位空前提高,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。前景美好,任务艰巨。
发展新型城市化是当前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,农村的青壮年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大规模转到城市,“谁来种田?”、“怎样种田?”的矛盾凸显,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。
早在六七十年代,我国就提出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,现在则将机械化与当前的现代化联系起来,提出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”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成绩,农机拥有量大幅上升,作业内容不断增加,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。但是,与形势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。差距首先表现在观念上,什么是农业机械化?是不是用上了机械就叫农业机械化?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?拿什么化?怎么化?等等,所有这些都应明确、统一,思想指导行动,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。
“农机必须与农艺紧密结合”,甚至要融合,是公认的农机工作的重要原则,而具体现实却是,都在这么说、这么讲,可至今仍然是长期没有解决的历史性老大难问题,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农机化的认识并不一致,并不清楚。又如,农机化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管理,农机的生产却又归工业部门,而农机的研发管理却并不明确,三者的领导管理归属问题历史上变动过多次,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结合好、进而做到融合。
为什么农机与农艺必须结合,甚至融合,这不是人为主观确定的,而是客观存在所要求的,是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,也是农业机械的特点决定的。
我国的农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,但当前的生产水平低,技术相对落后。工业是后起的产业,但无论是理念,还是技术水平,都相对先进,所以现在有人提出:“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”。农业与工业都是生产型产业,两者都是实体经济,因而存在共性,工业生产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方式值得农业生产借鉴和学习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:“隔行不隔理”。然而,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又有本质的区别,许多东西不能随便照搬,所以人们又说:“隔行如隔山”。这两句话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,却是辩证的,真实的反映了事物的关系和客观规律。一方面事物之间有共性,才有规律可行,否则会乱成一团。另一方面事物都有各自的个性,这样客观世界才生动活泼,富有生气,否则就成了一锅粥。尊重个性极其重要,“具体问题具体解决”、“因地制宜”、“量体裁衣”、“个性化”、“特色”等等,都是强调要重视个性。
机械是工具,而且是先进工具,机械是同工业生产同时产生的,没有机械就没有工业生产。农业则不同,农业在相当长时期主要是靠体力劳动,主要靠老天吃饭,加上少量的原始工具。农业生产采用机械是一重大进步。这在形式上,两者似乎一样,而在实质上却有巨大差别,有本质的不同。
利用机械进行生产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,就某种意义上讲,工业生产是加工型产业,是人利用机械直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,或用零部件进行组装,工业产品是人利用机械加工出来的,要生产什么产品是由人决定的,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。而农产品则是由农业生产的对象--各种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生产出来的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人的作用是辅助的,人的生产操作是为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创造必要的条件,操作不是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,而是周围环境,如土壤。农业是真正的生产型产业,农业生产充分吸收太阳能,将二氧化碳、水、无机物合成丰富多彩的生物有机物。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生产虽然都用机械,但两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,要求当然不一样。农机必须与农艺相结合,或相融合,这是农业机械的特点客观决定的,也是必然要求,是农业机械的特点。
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想充分发挥作用,就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,农业生产需要什么,我们就生产什么,提供什么,哪里需要就向哪里提供,农机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。因此,农机工作应该了解农业生产的全局,搞好自己的战略定位,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,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整个农机工作做到全面、协调,可持续发展。
我国的农业生产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
我国是人口大国,有13亿多人口,又是农业大国,有18亿耕地,农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产业、第一产业、“母亲产业”,农业生产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,产业部门要完整,种、养、加等,产业环节要配套,从科研开始,教育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各个环节,科研包括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。这是农业生产的特点,及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所决定的。
农业机械化要发展“升该级版” —农业装备的现代化
我国六七十年代提出的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,是与当时时代的科技水平与生产水平相适应的,但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,只是指出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”就与时代不相适应了,现在的农业生产除了要求更多的采用机械以外,人工能更好调控环境条件的农业的工厂生产设施农业,甚至工业化生产,以及计算机技术、信息化技术…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,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早已突破了机械化的范畴,对农业现代化来讲,早已不限于采用机械,应该扩容、升级,将农业机械化扩展上升为装备的现代化,装备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装备的现代化包含了机械化、电气化、设施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等等,丰富多彩,富有生机,生动活泼,生命力强,充满时代气息。
 装备工作从武装研发工作开始
 从道理上讲,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是从研发工作开始,而研发工作的成败一是取决于观念,二是取决于思路,三是取决于工具。据调查分析,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,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是由于工具的解决而取得的。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一是人能够思维,尤其是创造性思维,二是人不仅能使用工具,而且能创造工具。人的四肢五官的功能是极其有限的,工具则是人的四肢五官的延伸和发展,包括大脑,这种延伸和发展是无限的,大脑和工具的结合,就可以创造出各种奇迹。
 研究工作是基础工作,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。基础研究又分一般基础研究和专业基础研究。如生物学、遗传学、生物的生物学特性、土壤学等等。应用技术如栽培学、饲养学…等等,各种研究都须要一定的手段和条件,先进的装备条件不仅“事半功倍”,而且能达到仅靠五官四肢所不能达到的效果,甚至出现新的突破。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手段一是利用通用的设备,因为是通用的,所以效果并不理想,二是借用其它行业的,属代用品,所以效果更差,结构复杂、价格昂贵、效果并不理想。
 在我国农业是庞大的产业,研发工作应当走在生产前面,不断为生产提供先进的成果,按理讲研发工作的装备理应更先进,应有专门部门或单位负责此事。
从研发工作到生产,以及产品到人们餐桌全过程的监控、检测的仪器仪表装备
研发工作需要的仪器仪表,生产过程需要的仪器仪表,包括气象监测、土壤状况的监测、生产对象生长状况的监测、自然灾害的监测、病虫害的监测、设施农业的环境监测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监测,等等。这类仪器仪表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和发展,也是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可少的基础,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要求。
 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装备
 机械是工业生产的核心和标志,没有机械也就没有工业产业,工业产品是人们用机械加工出来的。农业生产的产品虽然不是用机械加工出来的,但是农业生产的许多操作都可以用机械进行,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,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相应效果。
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,发展到现在大力进行的新型城镇化,要解决当前面临的“谁来种田?”、“如何种田?”的突出矛盾,农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已被多数人接受,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很大成绩,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,尤其是在思想认识上,这就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。早在50年代,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 的提出,我国农机化事业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,县农机修造厂、县农机研究所、农业拖拉机站纷纷建立,农机化事业轟轟烈烈。后来,“我国人多、地少、底子薄,农业机械化不是短时期的事”提出后,一时间,农机厂大批关门,或者转行,研究所、拖拉机站基本消失,农机化事业进入底潮。攺革开放,农机化事业逐渐恢复,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”也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,农机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然而,历史告诉我们,要使我国的农机化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认识问题,指导思想十分重要。前苏联的农机化模式我们引进过,美国的大农业农机化也作过尝试,日本的小规模农业的机械化也学习过,中国都不能照搬,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,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机化。那么,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是什么样子?特色在什么地方?具体怎么走?
什么是农机化?是不是用上了机械就是农机化?
农业机械化要体现农业生产的特点,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;中国特色要符合中国的国情,符合“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继承发扬中国农业历史悠久的宝贵遗产。
农产品不是人加工制造出来的,在农业生产中农机是服务性行业:
1、农机的性能必须符合生产对象的特性和要求,符合农艺技术的要求,否则,加工质量再好、单纯机械性能再好,结论也下只能是:好看不好用,不适用。
    2、我国地域辽阔,情况复杂,农机不可能用一个型号一统天下,应该有系列产品来满足不同要求。
3、农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不能分割、不能中途停顿,而使用机械操作的农艺技术却又是不同的、间断的、间歇的,所以先进的农机化应该是全程的,不同的农机组成的,在系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程机械化。
4、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极强,一环扣一环,所以,农业机械化必须全面考虑,在性能上要前后环节应相互协调、配合,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条件。
5、农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,这是与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,因此,农机化必须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,机具的性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,仅仅解决某一农艺操作的机械化,还应尽可能考虑生态规律的要求。
我国农机产品的现状有两种情况,少数是对我国老式农具做一些改进以外,多数是引进或仿造外国的产品,尤其是大型及较复杂的产品,如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等,都是在农事操作的某一环节发挥作用。
6、农机必须与农艺有机结合,这是农业生产的要求,也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则,也是农业机械化的特点。
插秧机是我国在50年代首创的农业机械,经历了数十年,至今仍没有成为大面积应用的成熟技术,而在台湾、日本却早已普及,我国还反过来向他们引进,根本原因就在农机与农艺相互脱节,结果谁也上不去。
又如蔬菜移栽机,70年代末,因为我们是农机研究所,参加了我国农机行业在成都召开的“全国蔬菜移栽机经验交流会”,规模不小,我们没有开展蔬菜移栽机的研究,是应邀参加会议。但我们是全国重点攻关项目“蔬菜工厂化育苗”课题的牵头单位之一,是采用无土育苗,还是发展有土育苗,还是两者均运用,农艺部门还在探索之中,移栽机是移什么苗缺乏必要依据,所以,我们建议移栽机的研发应暂缓进行,此建议被此后在昆明召开的全国蔬菜技术交流会采纳。再次说明农机与农艺必须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7、当前我国的农机化发展很快,发挥了不小的作用,但自主创新不足,主要还是引进,除插秧机、机耕船是我国首创以外,还缺乏中国自己的产品,尤其是权头产品,农机企业竞争力不强,就是与中国工业相比,创新力也急待加强和提高。
8、农机在农业生产中是服务性行业,这只是农机特点的一个方面,必须充分体现。同时,农机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农机工作并不是被动的,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,总是滞后于农业生产,缺乏作为生产力应具有的极积性、创造性、推动性,农机行业也应像其它行业一样,由于某一项工具的突破,推动农业产业上一个新台阶。
9、中国的农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,丰富的经验,机械化、现代化都应该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,申报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单纯为了保护,作为展品,而应进一步发扬,为现代化服务,就像对待中医药一样。
10、中国地域辽阔,情况复杂多样,机械化、现代化都不可能只有一两个模式,平原地区、丘陵地区、山区,南方、北方,水稻主产区、小麦主产区、玉米主产区、棉花主产区,林区、草原地区、沙漠化地区、盐碱地地区等等,情况不同,要求不一样,各有特点、特色、优势,多样化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、现代化的重要特点,多样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、优势,也是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,个性化的要求。
 设施农业的设施也属于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装备
 设施农业的特点是将有史以来农业生产是在室外露天进行,转变为在室内进行,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,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和被动局面。由于厂房、车间不是机械,是属农艺,还是农机,还不明确。但许多农业的工厂化生产都有不同规模、水平的机械配套,应都属于农业现代化的装备,应统筹考虑和安排。
 信息化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了腾飞的翅膀
 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,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,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,不仅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,而且还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思维方式和理念,使整个社会再一次发生巨大的变革,把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融合在一起,带动机械化,甪这样的装备武装农业必将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有了腾飞的翅膀。
在新的形势下,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观念应该提升、扩容,升级为现代装备武装农业!
    联系邮箱:wxw260@163.com

 

电话:0755-83284816 传真:0755-83284109
深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 粤ICP备09221659号-1

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80号